现在人把画画这档子事儿是看得太简单,还是太当回事了?真不好说!一件事,你若看得太简单,它就没了内容,缺失了深度和厚度;你若将它太当真,那就不好玩失去了趣味。这是个辩证逻辑,看来的确不容易!
如果你是画你自己心中所想的,那么我想一个人的心态是怎样的,那他画里所呈现出的感觉就该是怎样的吧?只是这种心态和情感是要真实的,这种真实可千万别和真实场景较真,那你永远也没它真。你所要的是自己灵魂深处的那份真,不同于任何人的﹑独一无二的真;不只是用眼看到的,而是要用心与心的连通才能捕捉和体味到的真,那样才稀罕﹑才可贵!
前不久,有个大我点的人来向我讨教画画的事,“讨教”是他的谦逊之词。想想好笑,我自己还是学生,怎能当别人的老师呢?可人家屈尊就驾,我又怎能推辞。看完画后,我顿时语塞,不知说什么好?一是:他那些精细的技术活我确实达不到﹑做不来。画面的逼真程度可以和照片相媲美,我这个野狐禅哪曾有这等技术?二是:我的确也没看出来那画好在哪儿?除了逼近照片效果外,其余我全无一丝感觉。再者他自我感觉良好,分明是送来叫我夸的,这让我又能说些什么呢?
他走后,我向我妻子和女儿“讨教”他画得如何?妻子不太懂画,只说画得像,就再没言论。六岁的女儿倒是语出惊人,说那画“没有趣,不好玩”。我惊喜之余想起我曾对她说过的话。那时,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大班,她总为自己不如别的小朋友画得像而苦恼。为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我安慰鼓励他说:“画不是画得越像越好,而是画得有趣﹑好玩,自己高兴才是更好!”这样以后,她很少为自己画得不像而苦恼和失去信心,而且还很快活地越画越像样了。没想到今天她给用在这里,真是应时应景,孺子可教呀!
其实喜欢小孩的画就喜欢那份纯真、有趣。人长大后,情感变复杂了,技巧性的东西多了,丢都丢不去。单方面的炫技,成了程式化的日复一日。作者的真情实感,表现在技法上的娴熟而又生拙,这在那些大师的作品中都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像陈老莲、八大﹑黄宾虹﹑齐白石等人都是如此,不但要有返璞归真的技法和情感,更要有深度地体现出传统文脉。其中要具有哲人的思辨,诗人的情怀和匠人的技术,是作为成功艺术家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这些是小孩所不具备的。所以说有的画家“单纯”成儿童画形式的,也是不可取和没有价值的。但就中国画而言,画成和照片一样效果的,自己就被“赶”出画面了!
中国画的审美理念是以形写神,以物写我。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所阐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综合这两则论说的观点来看,中国画艺术不是那种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抄形,要由自然的真实性上升为艺术的真实性,那就要求作者自身的审美素养具备借助于造型手法来展开一段别样的艺术式样和艺术情怀。在这种有着自我精神关照下的人文情怀里,所产生的艺术境界,即完全取决于作者个人的综合素养了。画家对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能量的释放,通过自己的形式语言传达出内心的品质或品味,是有深度﹑有厚度的,令人领略到文化的传承﹑时代的特征和个性的趣味。这样的作品往往是造化使然,“究天人之际”的艺术珍品,和那些似照片的中国画恐怕是大相径庭,不具可比性吧?
黄宾虹在评论中国画时,从不谈什么“形象生动” “栩栩如生”“富有诗意”“结构合理”等观点,他认为这都是“外修”不值一提。黄是山水画家,可他在画语录里,对“画人物最要有三”的阐述很值得现代青年人物画家学习和研究。他说:“一要有神气,二要有分别,三要能化。”这三者都是要画家自身对绘画的“理”“法”“趣”具有高度的理解和实践才能达到的境界。其中“化”最为难得,即石涛所谓:“有法必有化”的“化”,有“遗去技巧,意冥玄化”的“化”,更有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化”。这些都是以固有的技法在绘画表现上的无穷变化,是作者借助万物苍灵为主观精神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化境”。这种对中国画审美意象创造的高度概括,是所有中国画的审美中心。那些故作高深,草草了事,貌似高格,实为“隔”的作品,在“法”上有“化”的追求吗?那些搞得真事儿似的,勤劳地复制照片的作品,表面逼真其实尽是虚情假意,在“趣”上有“化”的探索吗?我们的生命有限,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了,由此也告诫﹑勉励我自己吧!
我们当下青年画家要做的太多了,可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现实诱惑也太多,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立场,标准和目的变得越来越模糊。画家应有一颗平常心,把画画当成一种生活是对的,而只有活出有导向,有目的才是真正的画家生活,否则就只是生存。
有人说:艺术家是人世间永远的一支蜡烛,它既能真正的点燃则必然放光,在燃烧灵魂同时,也传达出生命的信息 —— 关键是燃烧!
周建祥,安徽合肥人,曾研修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画研究会花鸟协会副会长,安徽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国家二级美术师。
2015年作品《刀笔斗士·赖少其的1939》特邀参加全国“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展;
2014年作品《彼岸》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大展;
2013年作品《繁花》参加第九届全国工笔画大展被评为优秀作品;
2012年作品《山野的风.黄梅戏大师严凤英》获第四届安徽美术大展银奖;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安徽省博物院收藏;
2011年,作品《今夕何兮》参加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
2010年作品《家园》参加“2010第四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2009年作品《栖云》参加“2009百家金陵中国画展”;
2008年作品《盛菊2008》获第二届安徽美术大展银奖;参加“2008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7年作品《余香》获“2007年全国小幅重彩工笔画展”优秀奖;
2005年作品《记忆的风》获“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只设优秀奖);
《盛菊》获“第六届中国体育美展”优秀奖;(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收藏)
《胭脂》获苏州胥口“太湖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只设优秀奖);
《清音》获“2005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优秀奖(只设优秀奖);
2004年作品《漱芳》获“2004年首届中国青岛崂山茶节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金奖;
2003年作品《暗香》获“2003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