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核心人物塑造的大胆突破
——评黄梅戏《太阳山上》
刘玉琴
在中国革命历史的漫漫征程中,无数英雄人物的壮举令人热血奔涌,情难自已。今天,当舞台将聚光灯打在一个灰色调小人物身上时,戏剧人物塑造的空间被再次拓展,英雄的定义持续延伸着更为宽厚的内涵。黄梅戏《太阳山上》(编剧朱仁武,导演李建平)讲述电报局职员李安本从贪生怕死到投身革命的心路历程,形象印证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人民性、革命性和先进性,艺术再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
《太阳山上》改编自作家季宇的中篇小说《最后的电波》。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被数倍敌军围困于白马山区。电台被毁,发报员牺牲,第三团在深山里失去了与大部队的联系,陷入困境。三团团长巧用电报局职员李安本,让他发挥专业技能帮助新四军与大部队重建了联系。这位曾在国民党军队任过报务员、回乡后供职县城电报局的人,在电报收发业务上技高一筹。小说通过李安本从被动参与到自觉革命的转变,串联起突围战役的惊心动魄。最终,三团官兵在敌军合围前成功突破封锁线。小说写出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挣扎与铁血军魂的内在由来,展现了通信兵群体在隐蔽战线中的特殊贡献。戏剧在文学向戏剧的转化中,忠实于原著新四军浴血奋战的精神基点,又避开宏大叙事与场景铺排,重构戏剧叙事逻辑和人物细节,着重围绕电报局报务员李安本的生活和人生态度转变,细腻、人性化地铺展了他在抗战形势下逐渐走向革命的过程,为小说改编做出适宜于戏曲舞台的有益尝试。从底层小人物到革命战士的飞跃,也成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契合人民心愿,让人民看到未来希望,带领人民走向光明的艺术印证,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为什么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必然。
塑造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是戏剧追求的至高境界。人物身上所焕发的个性光彩,所隐喻的巨大能量,是一部作品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此剧与众不同之处,是在抗战、红色题材人物形象容易扎堆重复的当下,大胆突破常规思维和“高大全”框架的主人公设定,聚焦一个灰色也是中间人物的变化,以低开高走的方式,再现了通信兵在抗战中的真实作用,讴歌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主人公李安本的起点较低,他因为怕死成为国民党军队的逃兵,只想苟活于乱世、赚钱娶妻生儿育女侍奉老娘,这是一位身上带有 “瑕疵”的市井小民。他被新四军“诱骗”上山后,吵闹着要下山回家,给钱才答应发报,且漫天要价,在山里寻找信号要战士用滑杆抬着自己,走路怕脚疼,吃饭嫌伙食太差,他多次劝说一心想当新四军的杨老四和他一起逃走,这样一个自私自利、贪生怕死之人,在新四军指战员大刀老鹏、团长、小林等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精神感染下,心灵逐渐发生变化,最后主动要求加入诱敌之战行列,身上散发出日渐明亮的光彩。作品坚守新四军群体爱国抗日精神底色,让灰色调人物成长为大英雄,小切口反映大时代,显示了主创人员对英雄人物塑造守正创新和大胆探索的新思考。

李安本形象塑造格外引人关注之处,在于注重对其心理轨迹细腻精致的描摹刻画,层次分明,步步推进,颇具悬念感。这是对原著的精到提炼与深度建设,也是同类题材中人物塑造的别出心裁。李安本的转变经历了从懵懂到成熟,被动到主动,参与者到革命者的过程。从被迫上山,到主动留下,从苟且活着,到活出人样,从怕死逃跑,到无畏生死,向死而生,其内心世界在人物演唱和动作中被勾描得曲折有致,真实可感。这其中他由害怕革命到了解革命,认同革命到协助革命并投身革命的进阶式变化,来自于受到新四军官兵为了人民勇于牺牲精神的强烈冲击。为了救出他的老娘,大鹏舍命下山,为了让他活着,新四军战士以人肉做钢板,为他挡住子弹,为了让他回家孝敬老娘,留过洋的大学生战士主动做其学生,学成后放其下山。他从最初的歪点子一个接一个、到为新四军主动寻找信号、组建通信班,最后由衷自问自答:“为什么大鹏拼死下山去,为什么杨老四执意要当新四军,为什么他们为我挡子弹,为什么他们甘愿牺牲把重担扛……为了泱泱中华不再受劫难,为了天下百姓不再遭祸殃。为了中国人活出个人模样,为了中国人从此可以挺脊梁”。李安本在太阳山上见到了许多新四军官兵生命的转瞬即逝,英雄的精神和热血照亮了他的灵魂深处,由此他下决心跟定新四军、共产党。一个原本有着灰色调性的普通人,被新四军所感动,在新四军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到国家命运与自身命运的息息相关,对英雄的崇敬、对日寇的憎恨,以及知恩图报的中国伦理使之彻底觉醒,完成精神蜕变,一个崭新的人物在舞台上立起来。剧中传递的爱国抗日的不屈意志,产生震撼性效果,与观众的审美期待相贴近。
全剧注重戏曲的意趣性设计,残酷现实与理想浪漫相互交集,并统一于情节的张弛有度、节奏分明之中。李安本在山上发现队伍里有女兵时的欣喜,与女战士小林关于吃喝、追求的四问四答,极富趣味感。他被迫上山,后来又不愿下山、自我反省唱段,生动显示了人物内心的真切情感。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北上,面对敌人步步紧逼、围剿封山,官兵们抱起炸药跳下山崖与敌人同归于尽。太阳山上的漫天红云,形成了浓厚的意象色彩。虚拟与现实、写实与写意的相应相生,丰富了黄梅戏的舞台表意空间。没有人为拔高,没有过度铺张,人物塑造不回避世事和人性的复杂性,真实自然,舞台设计清新质朴,主创人员扎实的艺术功力赋予作品质朴诗意、别有韵味之美。
黄梅戏素以明快抒情见长,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表现力丰富。剧作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叙事巧妙融合,保留黄梅戏艺术特色,又让人物语言个性化,动作身段兼容传统性与现代感,传递黄梅戏的律动之美,又带来青春时尚的创新性表达。李安本的唱腔设计,随着人物的精神转变,音调的处理和配乐相映生辉。主演虞文兵的唱念做舞表现了传统程式的深厚功力,也融入现代生活体验,体现了鲜明的人物个性,其爆发力、控制力、节奏感,将李安本打小算盘时的狡猾、为人处事的投机、与女兵交流时的小心思,最后的生命选择,颇有分寸感地表现出来。作品尊重原著精神内核,以微观视角和戏曲叙事语境,扩大了黄梅戏的剧种优势,实现了不同艺术样本的审美共鸣。黄梅戏《太阳山上》提供了现代戏创作的新样本,为黄梅戏舞台增添了新形象,更折射了中国人民选择坚定跟党走的历史逻辑和人心所向,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意义。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
来源:安徽文旅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