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凌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008年11月21日,在著名作家鲁彦周先生诞辰80周年之际,在先生辞世两周年的日子里,省文联、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省鲁彦周研究会召开“鲁彦周影视作品研讨暨安徽电影30年回顾”座谈会,省文学界和影视界专家学者会聚一堂,研讨鲁彦周电影作品,缅怀这位文学巨匠,回顾安徽电影事业30年的辉煌历程。
鲁彦周的名字,是和安徽文学,尤其是安徽电影紧紧连在一起的。鲁彦周是我国有重要影响的作家、电影家,是安徽文学艺术界的一面旗帜和领军人物,在小说、散文、戏剧尤其是电影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世对在发言中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鲁彦周影视作品研讨暨安徽电影30年回顾”会议,以这种方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安徽30年的电影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鲁彦周是安徽电影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鲁彦周,就没有安徽电影30年的辉煌。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安徽电影发展历程,更激起我们对鲁彦周的崇敬之情。鲁彦周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十多部电影电视,更是高尚的道德人格、深厚的艺术修养、杰出的创作成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省影视家协会主席马雷说:安徽电影30年回顾,是对改革开放重要经验的总结。鲁老是文学皖军的旗帜,为安徽影视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凤凰之歌》、《风雪大别山》到《天云山传奇》、《廖仲恺》,鲁老为安徽电影留下了一座座丰厚的艺术丰碑。我们准备将鲁老的《梨花似雪》打造成一个精品,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回顾是为了前行。我们今天深切缅怀鲁老,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致力于安徽的影视事业,推出精品力作,加强影视评论工作,为推动安徽影视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柳秀文在发言中盛赞安徽是一片文化厚土。她说,鲁彦周的《凤凰之歌》《风雪大别山》《天云山传奇》《廖仲恺》等电影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鲁老的作品倾注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具有思想性,前瞻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衷心祝愿以鲁老为领军人物的安徽电影,多出一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影艺术精品,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出更新更美的花。
评论家唐先田以鲁彦周作品《呼唤》为例,将其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作了细致的比较,得出了十个不同。他认为,相比较而言,鲁彦周改编的电影文本《呼唤》,增加了文学的意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感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彰显了人类的良知,说明了鲁彦周同志对电影艺术规律的谙熟。
评论家梁长森谈到了欣赏鲁彦周影视作品的四点感受:一、有扎实的生活基础,真实;二、有充沛的感情,情能动人;三、作品的思想性强,寓情于理,在挖“极左”根源上很深刻。四、作品有一种悲壮感,总体格调给人美感和希望。
评论家苏中:鲁彦周是全才。建国后写农村题材,写社会变革,鲁是杰出代表。他的《凤凰之歌》《天云山传奇》《廖仲恺》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凤凰之歌》是描写山区农村妇女成长历程的优秀作品,收视率极高,写到了在新的思潮、新的历史中人的观念的斗争,在我国早期电影作品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天云山传奇》是反思文学中的重要突破。《廖仲恺》在早期电影中,是第一部反映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电影,它符合历史真实,开了正面反映和表现此类人物的先河,在沟通两岸关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家贾梦雷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当中,说:鲁彦周可以称得上影视作品中国作家第一人,他留下了十几部重要作品,贡献突出。他的小说好看,可视性形象强,包含着很多镜头语言,如蒙太奇等。他的小说有人物,有深度,拍成电影好看,拍成电视连续剧也好看,如《双凤楼》、《万里征程》,还有刚刚提到的《梨花似雪》,因为它们都有着深厚的底蕴。
诗人徐味的发言简短而有力,他说,彦周文雅,他代表了一个时代;彦周勇敢,他是一个说真话的人。
作家尹曙生重点谈到了《梨花似雪》的电视剧改编问题,他认为,鲁老有着浓郁的梨花情结。鲁老的人品和文品都是让人敬重的,鲁老对人物的刻画是深刻的,也是成功的。
评论家柏龙驹:鲁彦周常常怀着一腔悲愤写作,但他对待同志又像春天般温暖。他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克己为公的人。他的作品如一座高山,他的人生是一本大书。
诗人刘祖慈这样评价鲁老:德高望重,群众关系好,艺术创作丰富,成果丰硕。他说,由于历史原因,知识分子的磨难,总是首当其冲。彦周同志是一个蔼然长者,他经历了很多的风浪,但他仍然很温和,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是极有修养的。彦周同志写《天云山传奇》是有过顾虑的,但他顶住了冲击和压力,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操守。
省作协主席季宇:鲁老为人为文,都值得敬重。鲁老的电影在全国都是标杆式的。对鲁老的研究还有待继续,《天云山传奇》是反思作品的代表作,但对他作品文本的研究还不够,人物内心的审美化在小说文本上走得更远。此外,对《廖仲恺》这部作品,关注度也不是很够,它在人物传记作品中是一个经典。
鲁彦周研究会会长龙念:从鲁老作品的研讨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天云山传奇》提到了解放思想的问题,在冲破“极左”思潮方面,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既是厚重的文学作品,又是拨乱反正的先声作品。鲁老作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厚重,有真实的生活基础,符合三贴近原则,不仅有文学价值,更有文献价值,代表了一个时代。
鲁彦周夫人张嘉在会上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她说,我们缅怀彦周,是因为他的人品;我们纪念彦周,是因为他为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鲁彦周作为中国电影的一分子,带动安徽许多青年作家从事影视剧创作,是值得欣慰的事。鲁彦周真诚待人,虚心做事,是一个幸福的电影工作者,纯粹的中国电影人,纯粹的安徽电影人。
省文联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杨屹在总结发言中说:鲁老是一个小说创作和影视创作都有着突出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反映意识的变迁,时代的变迁,人民的变迁。鲁老从文学创作道路到影视创作的成就,深深镌刻在安徽文学发展史上,乃至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从鲁老的创作历程中能得到如下几点启示:一、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无限忠诚,这是老一辈作家身上的普遍特点。战争的磨砺,党的培养,人民的哺育,使得他们的作品始终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生活,努力表现人民的情感。二、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鲁老的作品一方面是对新生活的赞颂,如《凤凰之歌》;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反思,对党、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在对生活的讴歌和反思上,《天云山传奇》等一批作品支撑了皖军,在鲁老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民的爱和深厚的情感,表现了一个党员作家的政治胆识和人格魅力。三、广大文艺工作者、作家应该向鲁老学习,勤奋创作,不断积累。鲁老一生创作勤奋,到了晚年,还写出了长篇小说《梨花似雪》。积累包括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鲁老经常到农村、工厂、大别山区体验生活,只有这样丰厚的积累,才能推出精品力作。四、不断创新,不断攀登。鲁老作品除了巨大的思想内涵,在小说结构、语言表达、人物情节上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创新不仅体现在小说技巧上,还体现在题材的发现和开掘上,如《天云山传奇》,有深度的开掘,有主题和艺术上的创新,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值得我们深思、学习和借鉴。今天我们纪念鲁老,就是要发扬鲁老不断创新和跨越的精神,以此为动力,繁荣安徽的文艺创作。
“一枝樱花一树榴,半楼明月半楼书。”这是鲁彦周先生生前为自己所居“樱榴居”题写的书法对联,如今斯人已去,榴月依旧照庭墙。作为文学皖军的一面旗帜,鲁彦周以作家应有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创作出深刻反思历史、讴歌美好人性的作品,传达出当时所有中国人的集体情感,为转折年代的文艺留下一个个经典之作。身去飘然已两载,神留影像在乾坤。隔着半个世纪的风景,鲁老为我们留下的文学传奇仍如满树梨花,生生不息,恒久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