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韩进:健全文艺作品评价体系的三条路径

时间:2022/09/14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不仅是“十四五”时期推进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党和政府历来繁荣文艺生产的一贯要求。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的具体部署。2017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要求“改革文艺评奖机制,建立完善科学的文艺作品评价体系”。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挥文艺界人民团体的专业优势,指导文学家、艺术家提高专业水平,建设更具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的文艺评价体系”。可见,健全文艺作品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工作,是推进“十四五”文艺繁荣发展的具体任务,需要高度重视和扎实谋划,其中问题导向、评奖引领和人民本位是值得思考的三条路径。
 
       一、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健全文艺作品评价体系的发力点。评价作品是文艺评价的基本内容,也是文艺评价体系的基本功能。以作品为对象的作品论,意在运用理论批评的武器,通过对作品价值的分析评判,达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效果。应该说文艺评价总体上为文艺创作营造了良好的范围,理论成果不断涌现,评论力量日益凸显,但也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与创作对评价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其中突出表现在文艺评价标准的乱象上。有的套用西方文艺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以西方评论标准评价中国文艺作品,用西方评论话语解释中国的创作实践,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有的把文艺作品等同于普通商品,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自我。有的以人情关系、个人好恶、利害得失、有偿服务为评价标准,将手中的话语权视作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自我炒作,相互利用。这样的文艺评价行为虽然是极少数,但危害很大,会误导创作,带坏风气,伤害文艺发展。就其深层次原因,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评价体系建设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在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更加努力。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行动的方向。中国文艺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将问题当作文艺发展更上一层楼的机遇,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新发展。
 
       二、以评奖为引领,找准健全文艺评价体系的关键点。文艺评奖是推出精品力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的关键。随着国家文艺评奖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各类文艺评奖成为关注重点和话题热点,其中评奖标准成为焦点。文艺评奖是以文艺评价为基础的文艺评优活动,评奖标准比评价标准要求更高。什么是优秀作品、优秀作品有哪些特性、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哪些人具备评委资格等,每一项都关乎评奖成败。文艺评奖本意在于树立榜样,一方面推出精品力作,起到示范引领效应,同时通过表彰作者,鼓励其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从而营造一种支持创作力争优秀的良好氛围。评奖的权威性有着与生俱来的影响力,但文艺创作又不能以评奖为导向,为评奖而创作、为评奖而评奖。需要堵塞文艺评奖政策漏洞,完善文艺评奖体制机制,科学制定文艺评奖标准,严格执行评奖评审规定,试行评奖活动负面清单管理,以高质量文艺评奖支撑文艺评价体系建设。
 
       三、以人民为中心,找准健全文艺作品评价体系的落脚点。文艺作品最终是给人民看的,评价作品是为着把优秀作品推荐给人民,在为人民创作与给人民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人民不仅是文艺作品的阅读者和受益者,还是文艺价值的真正评判者和最终裁决者,同时还是文艺作品评价体系的建设者与实践者。即便是专家评选出的获奖作品,也应交由人民来评定,以人民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艺价值的最高标准。古往今来一切文艺经典和传世之作,都是因为人民的认可和喜爱,才有其历史地位。人民对文艺的要求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多层次多样性特征,文艺评价也从人民的文艺要求中不断汲取营养和灵感,提炼升华为符合人民审美需要和审美方式的评价标准和理论话语,将文艺作品评价体系建设的落脚点牢牢立在“人民的立场”上,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综上所述,健全文艺作品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将顶层设计与标准制定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文艺作品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坚持评奖引领,将典型示范与百花齐放结合起来,全力打造文艺作品评价体系的脊梁与基石。坚持人民本位,将服务人民与人民满意结合起来,努力书写“十四五”时期人民文艺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美术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