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陈智:江淮书风辨——“经典·时代·未来”安徽省优秀青年书法作品展暨创作研究活动

时间:2025/04/24
江淮书风辨
陈智

       从当代书法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展览模式带来的书法审美趋同现象越发突出。而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史研究因为地域文化的影响等因素,地域书法风格差异又表现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当代书法创作研究范围内,关于展览文化带来的阶段性流行书风与地域书法传统特征的比较研究,以及关于地域书风的当代性特征显现,还没有相对明晰准确的定义和研究结论。本文试从安徽地域书法文化特征所引发的江淮书风研究为范本,厘清江淮地域书法特征的历史成因,研究成果以及当代传承和发展趋势。从而引申出当代展厅文化主导下地域书法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匡正当代书法审美同质化带来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当代书法未来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地域书风与流行书风的研究界限
 
       一般来说,地域书风的形成,源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因为自然环境、民风民俗、文化基础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的人文性格。用人文性格关照到书法艺术这个具体领域当中,就会对这一地区的书法风格形成一定的固化作用,从而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地域书风。当代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封闭的人文环境,似乎模糊了地域文化的概念,对地域文化差别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地域人文性格因为历史的惯性,却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对于地域书法的研究,包括地域书法风格、地域人文精神、地域代表书家个案和传承、地域书法代表性作品的具体技法影响等等。在当代书法界尤其是一些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已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

       在此我们还应该关注到,地域书风和流行书风的界限差别。地域书法特征的历史客观事实,明显与当代展览书法形成了一定的观念冲突。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会有标志性人物、书家群体或代表性书法事件。流行书风是指在当代展览书法制度下,因为评审机制和时风的阶段性变化,而形成某种书法风格的阶段性流行。一般不带有地域符号,但有时因为书体或取法上的近似,往往也会呈现出标准化特征。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以学习王铎书法为代表的中原书风,以研习书谱一路风格为代表的小草书风,以敦煌写经和简帛书法为范本的简帛书风,以巴蜀文化和高古类章草为取法的巴蜀书风,受日本少字数书法影响的现代派书法等等。这些取法的阶段性流行与传统意义上的地域书风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回看近代书法史上以白蕉、沈以默为代表的海派书法,以苏州地域书法为代表的吴门书派,以陆维钊、沙孟海为代表的浙派书法等等,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又相互独立,却都对当代书法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深化地域书风研究,一方面可以分析挖掘、研究整理地域书法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性格;另一方面在继承地域文化传统基础上来观照当代书法,吸收新时代的审美理念和创作表现,也可以将本地域的书法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二、江淮书风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由于地缘因素的相亲相近,以及民族文化性格、时代政治因素、人文经典影响等等相关推动,从而会形成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带有明显语言标志的艺术风格符号。江淮大地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名家流派纷呈,先后有先秦老庄学派,西汉淮南学派,汉魏建安文学,宋代程朱理学,明清桐城文派和新安画派等等,各领风骚,闻名天下。江淮地域书法的风格形成因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叠加影响而独具特色。

       江淮书风的形成首先离不开淮河文化的影响。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讲究“任自然”与“藻雪精神”,在价值指向上追求心灵的自由愉悦和情感的任运抒发。在地域书法文化性格上表现为自我书写状态的觉醒,追求对自然的体悟和得意忘形的审美取向,同时在书法作品中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注重主体精神的弘扬,风格上体现强大的生命特质和追求创作状态的无意识表现。

       江淮书风的形成还明显受到了皖江禅佛文化的影响。禅宗文化的本土化转型主要完成期是在江淮地区,自禅宗达摩祖师拈花微笑,到一花开五叶的宗派兴盛,其重要的延伸发展传播就是在皖江地区的司空山,皖公山一带,出现了禅宗二祖三祖四祖以及九华山地藏菩萨的弘法道场等等,其绵延发展一直影响到湖北境内的黄梅五祖以及后来六祖禅风的南下。佛教禅宗的本土化形成了完整的禅风体系和修行方式,禅学思想对于江淮地区书法有着重要影响,历代高僧大德的书法研习,以及书法史对佛教文化的自觉借鉴,使得书家的艺术思想与空门佛理有着不解之缘。表现在观念上强调对自性思维的开发。在创作表达上削弱理性逻辑力的约束,重视书写的直觉体验。

       江淮书风的形成还受到了儒家文化历史的影响。尤其是清代乾嘉学派因学术时运变迁形成的复古考证之风、经学思想的精神引领、书法传统的取法变革等对江淮地域书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金石学的兴起,金石考据形成的重实证、尚古雅之风盛行,带动了书法实践对于传统取法的再认识。及至邓石如倡导碑学,其择发金石之源流,希望通过金石考证来重新拓展书法之出路,一扫华糜赵董书风和馆阁之体,后经包世臣、康有为推波助澜,开启了碑派书法中兴之路。同时徽商在江淮地区的迅速发展形成对文化的推动力,以及程朱理学的流布和传播,共同造就了江淮书风的实证态度和对中庸思想的固守。
 
三、以邓石如为中心近现代江淮书风的贡献和影响

       对于近现代书法史的考察,安徽书法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路径。清代以来,江淮地区书法代表人物众多,群星璀璨。他们或长期工作、生活在江淮地区,或深受江淮文化的滋养,传承着江淮书风的精神命脉,以梁巘、邓石如、包世臣为代表的书坛先贤成为卓有建树的江淮书风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书法实践和理论,在一定时期引领了书坛的发展方向。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书学》中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山人。”

       邓石如生于乾嘉之间,以一介布衣跻身大师之列,在当时即被誉为“国手第一”。其书法得力于秦金、汉印、碑额、瓦当、砖款,旁搜远绍,并以印法而悟笔法,颠覆传统的帖学范式,开启崭新的碑派书风,力违时俗,高标独立。邓石如的贡献,更多的是带给书法界以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上追秦汉,师法金石,从民间艺术中获得艺术源泉,活跃了沉寂的清代书坛。后人谈论书法,不再喋喋于使转提按的笔墨规范,而更多地是从创作表现的艺术高度来谈技巧与法度,从而赋予了书法艺术新的生命活力。“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由不工求工”,书法的审美追求开始实现了“由法及意”的审美回归。受地域文化与邓氏书风影响,江淮地区一大批书法名家在艺术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清代安徽书法因为文学和理学兴盛而大放异彩。与梁同书并称“南北二梁”的梁巘,行草书出入于二王,兼容李北海和董其昌,熔铸多家,自成一格,有碑派的雄强浑厚,又有帖学的风流蕴藉,沉着痛快,韵味深厚。乾嘉时期南方帖学的代表书家姚鼐,是清代文学桐城派三祖之一,遵崇宋儒理学,书法以帖学修养入书,受王献之和董其昌的影响,追求以二王书风为宗的文人书法之路。慎伯包世臣得到过邓氏的直接教导,其书法风格也是走碑帖融合之路,认为“故欲见古人面目,断不可舍断碑而求汇帖”,用邓氏的方法去写北碑,用笔上兼取侧势,颇见功力。在淮河文化影响地区,以梁闻山、张树侯为代表的寿州书家群体,在书法创作和理论上都卓有建树,其书法继承和风格特征有着明显的承递关系,《承晋斋积闻录》《书法真诠》等书学著述在清代书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歙县程瑶田善篆刻,工音律。“精考据之学,隶书出入晋唐,精妙无比。”到民国时期,涌现出黄宾虹、许承尧等为代表的歙人“学者型书家”,他们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浸淫传统文化,特别是黄宾虹在书法的实践中借鉴绘画、古文字和诗文的作用,以画入书,尤擅金文,清逸高雅,臻入化境。民国时期皖中地区的书法影响主要是受包世臣的再传,《清稗类钞》中称:“石如以授包慎伯,慎伯以授合肥沈用熙。用熙老明经也。”淝上高世贤、张子开、刘访渠等皆以邓、包为宗,相互砥砺,领袖江淮,后再传至沈曾迈、葛介屏等,遂使香火承继,一脉相传。邓石如的儿子邓传密受家学影响,其书法亦为可观。邓以蛰系邓石如的五世孙,其书法理论及其美学思想倾向与邓石如书法一脉相承。著有《画理探微》、《六法统诠》等。

       及至当代,随着安徽省各级书法组织的成立,举办展览、研究、教育、服务活动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出现了赖少其、林散之、肖龙士、赵朴初、石克士、司徒越、李百忍、葛介屏、刘夜烽、刘子善等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书法大家。赖少其以其“金农体”漆书示人,以碑破帖,书画兼融,追求大巧大拙,强调“笔墨顽如铁、金石掷有声”的审美特质。林散之借鉴画法,以隶笔融草意。曲中求直,圆中见方。笔墨精妙,超迈前贤。肖龙士以李北海为宗,用大写意的绘画理念介入书法,纵横开阖,老辣纷披。石克士着力于《郑文公碑》和米芾诸帖,书风刚柔相济,体现出苍劲淳厚、疏朗高古的崇高格调。赵朴初以苏轼书法为本,描写禅意,将个人深厚的修养胸襟和气度人格入书,以书法来弘扬佛法精神。司徒越致力于飞白运用和章法营造,其草书具有流动性和飞动感,展现出贯穿一气、奔腾浩荡的态势。葛介屏隶书以北碑为底,采汉碑之长,融完白之韵,自成家数,篆书得古厚朴拙、圆中见方之韵。刘夜烽以诗人的敏锐情感,隶书师承汉魏,兼及明清各派,融入篆行草笔,体现了其书学独到的理解。李百忍对草书创作有着独特的技法解析和理论基础,作品意在笔先,章法奇险,中锋运笔,三角构架,追求自然动态和才情挥洒的高度统一。刘子善取法颜鲁公刚直方正之宏大气象,以楷法入草法,浑朴厚重,磊落光明。这些代表性书家和极具个性的书法语言,因为受地域文化滋养形成鲜明的书法面貌,在江淮地区影响极大,是江淮书风的重要力量。

       邓石如作为划时代意义的清代碑学开拓者,其精神内涵接受了江淮地域文化性格的滋养,书法表现出的中庸思想、实证态度、开创精神以及包容态度,正是江淮书风文化性格的具体体现。我们通过梳理近现代江淮书风的文化品格和历史影响,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代以来安徽书法发展史,就是以邓石如为中心碑帖兼容的江淮书风传承史!在邓石如书法文化精神引领与传承下,江淮书风这一极具地域特色和艺术影响力的书法流派在江淮大地生生不息脉络延续,清末以降至民国时期,江淮文化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繁荣的江浙地区,其书脉衍盛波及吴熙载、徐三庚、吴大徵、吴俊卿、杨沂孙等一时俊杰,他们的艺术实践使书画艺坛为之一新,对推动近现代书法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近现代江淮书风概念的提出和当代研究现状

       概括地说,近现代江淮书风是以邓石如为中心的安徽地域书法研究的统称。江淮书风研究是安徽地域文化影响下书法艺术发展的综合性学术探讨,包括地域书法史学、美学、教育、流派、创作等各个方面,当然其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成果就包含邓石如研究。

       分析安徽当代书法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书法家协会成立到1990年代中期,这是以邓石如研究为中心的阶段。在1981年中国书协安徽分会成立之初,以赖少其为代表的老一辈书法工作者就十分注重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同步发展,成立了安徽省金石书法研究会,并且在1983年1985年分别出版了邓石如研究丛刊第一、第二辑,赖少其先生在丛书序言中明确指出:“邓石如是安徽怀宁人。我们安徽书法界,共同约好以研究邓石如为重点,这是有正当理由的。邓石如的书法与篆刻有自己的独创,是历史的伟大成果之一,这样的看法现在已完全一致。但在邓石如的同时代人中,并非如此。拥护他的说他“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反对他的,认为他会“贻误后学”。所谓二王和帖学发展到馆阁体,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必然要出现像邓石如这一流派的“反动”,出现了所谓的“碑学”。……我们欢迎国内外的书法家和我们一起,以邓石如为主题,展开学术争鸣。”在这一时期,以穆孝天、孟滢为代表的老一辈书法理论工作者收集整理了大量清代以来的相关邓石如研究资料,出版了邓石如书法集、邓石如传记等。同时也对邓石如书法篆刻的风格特征、交游考察、艺术比较和作品个案等积累了一批初步的研究成果。

       第二个阶段是明确提出江淮书风研究的阶段。199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安徽省文联、省书协联合举办安徽当代书法作品展览,时任省书协副主席张翰先生在撰写的前言《江淮书风引》中首次提出了江淮书风的概念,并提出了个人的基本理解。“囊括万殊,裁成一象,决定了书法的特大包容和深刻表现力。这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性质是由老子“道”论精神养育的。居住在老子故乡,接受着得天独厚人文地理氛围的浸润,以及五千言的开始,江淮书家把对道的领会行之于书,形成了谆和朴茂,简淡高远,且昂扬着自然生机的书风。……江淮书风是强劲无奇的,有些落后于时尚,又有些固步自封。”简要分析了江淮书风的基本特征,但因为时代局限没有生发更多深入的学术思考。此前,安徽美术出版社于1992年10月创刊《书法之友》杂志,挖掘地域书法文化资源,发表了许多江淮地域书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于1994年、1997年联合相关单位主办了首届、二届全国近现代书法研讨会分别在黄山、宁波召开,入选论文中即有《文化·自然·宗教——黄宾虹书法艺术浅论》《民国歙人书家概述》等多篇涉猎安徽地域书法研究的重要文章。

       2000年,建国以来首次安徽书法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时任省政协主席方兆祥在作品集序言中说:在书画艺术方面,安徽更是人才辈出,渐江、査士标、梁囐、邓石如、包世臣、黄士陵、虚谷、黄宾虹、林散之等一代宗师和大家。他们重学养,重内涵,更重品格,不一味雄强,也绝不颓靡,更不拼凑制作,清丽端庄,构筑了自成体系的“江淮书风”。时任省书协主席张良勋先生在座谈会讲话中说:“安徽书法的总体风貌可用“多样化”三个字来概括。亦即是说,面貌多样,风格独特。它不像有的地方风格接近,面目雷同,千人一面。这正是我们的成功所在。相对于“中原书风”和“江浙书风”而言,我们可谓南方的灵秀和北方的雄强兼而有之,这种灵秀而不落软媚,雄强而不致粗野,纯其质朴、注重传统、渊源有序的书法风貌,即是我们安徽书法创作的总体特征,我们把这种特征称之为“江淮书风”,……愿“江淮书风”能够誉满京城,刮遍全国,吹向世界。”此后的2006年,傅爱国先生在获得安徽省首届社科奖的代表论文《邓石如论》中提出邓石如与清代碑学研究是江淮书风研究的重要支撑。2008年,安徽文艺论坛•书法卷《墨海探珠》出版,刘云鹤先生在入选论文《“江淮书风”与安徽书法现状之简要考察》中,从历史渊源追溯和当前书法背景进行比较,呼吁安徽书坛要形成江淮书风研究的崭新面貌。

       2008年3月,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启动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活动,通过对18世纪至今三百年安徽书法断代史的梳理和探讨,厘清清代和民国时期安徽书法的发展脉络。入选的36篇论文基本涵盖了专题研究、地域书法、书家印人个案、书论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涉及清代民国时期皖籍书法家近百人。历时两年汇聚而成《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公开出版发行,时任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存安为该书作序。本人撰写的开篇文章《近现代江淮书风的文化品格》,从悠久江淮文化的梳理,推及对于江淮书风的渗透及其蕴涵的文化品格,最终落实到邓石如碑派书法的开创意义和地域文化引领作用。应该说,这是自“江淮书风”概念提出后,第一篇从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作为地域流派所形成的局限等方面展开学术探讨的重要文章,随后该文获得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0年11月,在合肥成功举办了全国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整个活动策划和研讨期间,得到了中国书协、安徽省文联、省书协相关专家领导的充分肯定。

       2011年,安徽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召开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专题研讨会,并通过定向约稿在《安徽书坛》开辟纪念专栏。与会人员的发言和撰稿作者的文章中亦多有涉及“江淮书风”论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时任省文联书记处书记、省书协副主席吴雪先生的文章,明确提出安徽省书协值得总结和发扬光大的首要之点,就是“兼容并包,守正求新的江淮书风”。2011年7月,由中国书协、安徽省文联主办的“邓石如暨清代碑学书法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论文实行定向邀稿和集中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入选论文30篇。时任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刘恒、省书协主席张学群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论文作者参加了研讨会,出版了论文专集。把邓石如和清代碑学研究作为课题单独列出开展专题研讨,使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集中呈现了一批更加深入的成果。

       2012年12月,安徽省书协和邓石如故里怀宁县政府联合举办纪念邓石如诞辰270周年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全国名家邀请展、邓石如书法研讨会以及参观邓石如故居等,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持了相关研讨活动。2017年4月,安徽省书画院在肥举办邓石如书法学术研讨会,收到征集论文26篇,由安徽美术出版社结集出版。2012年11月,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行草书创作暨江淮书风研究论坛在合肥举行,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先生主持论坛。活动共入选关于当代行草书创作和江淮书风研究论文数十篇并出版了论文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当代行草书创作研究、行草书的历史演变和风格研究、当代书法创作动态研究、江淮书风的风格特征研究、江淮书风的历史与未来研究等进行了研讨。

       2013年11月,由安徽省文联、省书协、北京市文联和北京书协联合主办的“帝度风采·书写中国——安徽书法华夏行”活动在京开展。展览活动报道指出:100余件作品展示出徽派书法的最高水平,军事博物馆掀起一股“江淮书风”。作为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安徽书法独树一帜,自清代以来人才济济、佳作频出,在中国书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江淮书风”,而且将重学养、重功力、重内涵、更重书家人格的锤炼的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时任省书协主席张学群先生在《打造书法“皖军” 再创书坛辉煌》一文中对“江淮书风”及“皖军书法”作出了导向性阐述,指出“弘扬江淮书风,融入大美、壮美精神,或许是打造书法皖军的重要选择。”

       2018年10月,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回安徽书法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受安徽省书协委托,本人撰写的《安徽近现代书法的当代传承》特稿连同安徽书法晋京展作品选发表于《中国书法》2019年第5期,全面梳理了江淮书风研究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以及在地域书风影响下安徽当代书法创作的整体面貌。2019年8月,新任安徽省书协主席吴雪在接受《书法导报》记者采访时说: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新起点,面向全国,继续办好“全国邓石如书学研讨会”,在《安徽书法史》编撰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江淮书风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加强理论评论对创作实践的跟踪和批评,推动创作与理论的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关于江淮书风源流、风格、趣向和问题的研究文章,……为当代中国书法的繁荣发展贡献安徽智慧和力量。

       2019年12月,由安徽省书协主办的安徽省首届书法学术研讨会在亳州召开,收到应征论文100余篇,评审入选36篇,同时还特设了梁囐研究专题,开启了安徽书法理论研究的新篇章。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朱培尔、时任中国书协理研处主任郑培亮等名家到会指导,充分肯定安徽地域书法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成就。中国书法杂志等全国性专业媒体做了专题报道,并选发了部分优秀论文。2021年2月,由安徽省书协主办,学术委员会集中组织了安徽书法理论界部分专家,经过近两年的辛勤努力,完成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书法全史·安徽卷》的编辑出版工作,填补了安徽书法史研究的空白。

       通过对安徽书法四十多年来重要理论研究活动的梳理,可以看出安徽书协在成立之初在赖少其先生倡导下,旗帜鲜明地把邓石如作为安徽书坛的精神领袖,使江淮地域书法研究从一开始就在较高的起点上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省书协坚持以邓石如为研究中心,发掘地域书法的历史脉络,尤其是明清安徽书法发展的历史贡献,包括对清代碑学中兴和江南文化的重要影响力,形成了一大批江淮书风研究成果,始终走在时代主流文化的前沿。同时,十分重视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统一协调发展。陆续举办了第三届全国中青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徽书法晋京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览、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三届临帖作品展、2021中国书法年展、安徽书法百千万人才工程、皖军书法华夏行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品牌活动。安徽书法界在历届主席团的带领下,逐步整合队伍、凝聚共识、集聚力量,形成了书法创作上打邓石如品牌、理论研究上致力于江淮书风研究的安徽书法理想。

       新世纪以来,安徽省书协把理论研究作为重要的工作平台,围绕江淮书风研究这一主线,开展了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活动,如前文所述的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与三名书画院联合举办的老子思想与书法艺术学术研讨会,与怀宁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邓石如诞辰270周年邓石如书法研讨会,在首届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览同时举办的碑学思想暨邓石如书法艺术研讨会,在第三届全国行草书大展期间举办首届全国行草书创作暨江淮书风研究论坛,与省文联联合主办延安讲话发表70周年研讨会,与省文联理论研究室联合主办安徽文艺论坛之安徽书法论坛,在蚌埠举办淮河文化与道家思想学术研讨会,在马鞍山举办范培开书法研讨会,在安庆举办赵朴初全国书法学术研讨会,在亳州召开首届安徽省书法理论研讨会,编辑出版《墨海探珠》《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碑学思想与邓石如书法艺术论文集》《全国行草书论坛论文集》等等,还有皖籍书法学者的个人专著二十余部,在全国、全省重要书法创作活动的同时及时进行学术跟进,并且长期在《安徽书坛》杂志和近年的安徽省书协微信公众号上开辟《江淮书风研究》专栏,完成了《安徽书法史》的专项研究等等。这一系列扎实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的推出,使江淮书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周期,为推动安徽书坛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当代书法生态的变化,展厅文化的发展对传统意义上地域书风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我们直面当代书法创作现状,加强展厅文化主导下的地域书风和地域书家群体现象研究,了解地域书法文化的历史渊源、书家的精神追求,倡导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结合地域文化实际提出各具特色的书法发展战略,重新认识地域书法研究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唤醒书法艺术的地域文化认同,使书法艺术更好的回归本体,必将引导未来书法审美方向和可能产生的革新创变,对促进当代书法新格局的形成与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 作者系中国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合肥市书协主席,一级美术师


来源:安徽省书法家协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