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人的欢乐
——记合肥大剧院的“市民欢唱团”
周啸勤
当《南屏晚钟》的旋律在合肥大剧院音乐厅穹顶下升腾,500多位市民的声浪如潮水般漫过雕花的廊柱——他们中有系着围裙的早点摊主、敲惯键盘的程序员、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此刻却以整齐的声部共唱同一个音符。声乐教师穿梭其间,时而轻拍青年肩膀示范气息,时而对白发歌者颔首鼓励,这一幕让笔者内心深受震动:艺术本该如此——专业与大众血肉交融,割裂不得。合肥大剧院“市民欢唱团”以“零门槛、零费用”的纯粹实践昭示着铁律:人民性是艺术生命力的根本保证;文艺只有扎根人民,方能枝繁叶茂。
破除藩篱:大家都是“艺术的主人”
欢唱团的最大特点,在于彻底消解了文化参与的隐形围墙。它坚持向所有市民敞开怀抱——无论是未识五线谱的菜场摊贩,还是刚下夜班的快递员,皆可昂首步入欢唱团的艺术活动中来。当声乐教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拆解《一路生花》的演唱技巧,当剧院工作人员为带娃母亲调整座位,“文艺为人民”正具象成为每个细节的温度。来自成都的但素华已是第三次参与合肥大剧院欢唱团活动,为了不错过这场合唱盛宴,她毅然退掉了返程机票,还为此付出了一笔改签费用,“值了!”她说。还有从江苏、上海等地专程赶来的参与者加入进来,既有初次体验活动的新朋友,也不乏连续追随的“铁杆爱好者”。这里没有演员与观众的鸿沟,大家都是“艺术的主人”。
根系沃土:在生活现场激活艺术基因
更深刻的启示在于其扎根方式。欢唱团拒绝闭门造车的“高雅”,而是将创作锚定于人民的情感脉搏:毕业季唱响的《一路生花》,以歌声祝福青春启程;复古主题演绎的《南屏晚钟》,唤醒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合唱团领队聆听市民的选曲建议,让艺术表达从生活的土壤中自然生长。这种“共创”模式,恰是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鲜活呼应——当外卖小哥的歌声在音乐厅激起掌声,当小学生稚嫩的声部融入和声,艺术真正回归其本质:属于人民、表达人民、鼓舞人民。
新生态启示:以人民性重塑文化肌理
欢唱团的成功绝非偶然。其“两小时沉浸、一首歌精研”的轻量化设计,精准匹配市民的碎片化时间;“集勋章兑荣誉”的激励机制,让持续参与成为乐趣,但核心密码却始终清晰:以人民需求为原点,以人民参与为路径。当文化学者调研后感叹“这是丈量城市文化温度的标尺”,当年轻白领在朋友圈里写下“歌声消融了地铁里的冷漠”,我们看到了一种新文化生态的崛起——在这里,剧院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神殿”,而是人人可耕耘的“文化苗圃”;专业力量不再是俯视众生的“启蒙者”,而是与大众并肩前行的“同路人”。
欢唱团的实践如明镜般映照真理:艺术最磅礴的生命力,永远蕴藏于人民之中。当专业团队与普罗大众在歌声中相遇,当经典旋律被500多个平凡人重新诠释,我们终于看见艺术该有的样子——它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在零门槛的欢唱中,完成对“文艺为人民”最炽热、最生动的时代注脚。这缕扎根大地的歌声,正为新时代文艺奏响永不谢幕的序曲。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