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品曾分获全国美展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以及安徽省美协大奖,1999年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鲁迅版画奖”,2000年获“安徽版画功劳杯奖”。1985年版画作品《高原秋色》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50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画廊收藏。出版有《大千世界》、《张国琳美术作品选》(6册)、《张国琳美术作品集》、《张国琳版画作品集》、《张国琳中国画集》。其艺术成就编入《安徽百科全书》。
张国琳是依靠黑白画练习走近现代美术的。1984年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这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研修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吮吸绘画艺术的给养,集中精力从事黑白版画艺术研究、探索和创作。黑白画具有立意鲜明、形式生动、手法简洁的艺术特点,其单纯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作者的潜在表现能力。他的结业习作——65幅黑白组画《大千世界》(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美术》月刊第6期、《人民日报》1988年10月25日版有介绍),就是他百余天夜以继日近似疯狂地创作的结晶,是他经历“85’美术思潮”的见证。
二十一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坚毅不屈的性格,大漠硝烟、高原风情给了他无限的遐思。1989年,张国琳从部队转业到合肥市文化馆工作。到合肥后,他以探索的精神完成了黑白木刻版画组画《山海经变》的创作(刊于1990年《美术》月刊12期,以及《安徽百科全书》第5篇第4章)。创作前,张国琳足迹遍及陕西中北部、甘肃大部,阅读了许多有关华夏古文化的图文资料,从民间文化、民俗民风和地域美学角度,结合大西北的历史及现状,剖析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及造型观念,最终完成创作。《山海经变》在构思立意上给人创造了充满想象力的深邃意境,体现了当代抒情诗般的审美特征,以黑白木刻的艺术语言,凸显了空灵简约的艺术格调。组画从传统的造型语系和色彩语系中脱出,借助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要素,开发本土民间美术语言资源,着力于形式的变幻,努力把中国民间剪纸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语言融为一体,同时更注重对审美对象的把握,捕捉与营构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将抽象形式因素融入具象的呈现中。画面构成上注重自我感觉与理性思维间的调控,把空间、时间与力度的心象图式进行了一些理想化的视觉表达,形象造型夸张怪诞,保留下大量原始思维的模式和遗韵,如把人的器官肢体加诸鸟、兽、蛇身上,和大量的人面鸟、人面兽、人首蛇身的形象,以及肢体的交错、异位、夸张、变形,重新组合,从而出现了新的神话形象,这种寓意、象征、符号性的表现手法当然是中国民间文化特有的产物。
《山海经变》系列版画试图表现的是人类童年的梦,那也许是人类走出混沌的第一声呐喊,是人类从自然走向文明所采摘的第一批果实。这批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山海经变》,无疑成为了张国琳版画艺术创作成熟的标志。
张国琳的版画题材异常广阔,但每种技法的表现力都是有限度的,有必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寻找和选择一种有效的表现技法,而他的阅历、师承也决定他的美术创作的多元和五彩斑斓。《山海经变》之后,他不再满足于仅以黑白版画来表现纷繁的艺术时空,而是又开始了新的跋涉,在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驰骋翱翔。上世纪90年代,张国琳艺术创作也更加日趋成熟,形成追求淡雅、自如的东方绘画风格,多以静物和人物为创作内容,两年内创作了50余幅绝版套色木版画《花卉系列》,近半数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及出国展出,并在《美术》月刊等专业报刊上发表。
张国琳以“高产、多能、出新、求变”的形象,驰骋于安徽画坛,在国画、油画、版画三大画种中均有不俗的建树。他认为,传统的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在原已高度完善的程式中,发展空间已达极限,以传统绘画语言去传达现代精神和意识,创作手段明显陈旧无力,绘画语言的拓展是当代画家生存的需要。当今东西方的文化特征,各民族的艺术精神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绘画所表现出的语境内容,是可以在各种绘画语言中得到体现和延伸的。2001年秋,张国琳开始创作表现80位安徽历代名人的中国画人物组画《江淮风流》,全画长60米×高1.8米,创作过程可以说达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2003年,省美协让他领衔主创壁画《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图》,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组织一批在画坛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工笔画家,连续作战26昼夜,创作出宽10米、高2米的巨幅工笔重彩人物画长卷(见省政府驻京办安徽大厦大厅壁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6年,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他主持并主创入围作品中国画《生死印》,经过3年又2个月的艰辛努力,2009年6月,他的6人团队终于完成5米×3.5米的巨幅工笔重彩画。
安徽黑白版画自古以来就负有盛名,古徽派版画在明清时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在我国古代版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精雕细镂、婉约秀丽的徽派版画风靡全国、影响甚广。正是受到构图严谨、形象准确、线条流畅、手法洗练、套色淡雅的传统徽派版画艺术的熏陶,加之有得天独厚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秀丽景观的滋养,近百年来安徽的版画艺术家层出不穷。尤其是上世纪中叶,以
张国琳自1989年从部队转业到合肥,便与安徽书画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1992-1994年,他出任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期间,协助
进入21世纪后,安徽美术界提出了“新徽派美术”的发展战略,张国琳是积极的践行者。新徽派版画的发展体现了较强的学术性与当代性,这一方面来自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审美呈现,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对国际当代艺术理念的借鉴与吸纳。张国琳既尊重传统,又主张创新,所谓师法自然,独辟蹊径,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东西方的文化特征,各民族的艺术精神和审美习惯,以及中国传统绘画所表现出的语境内容是可以在各种绘画语言中得到体现和延伸的。2000年以来,他先后四次赴欧洲,以及赴韩国原州、香港、伊朗德黑兰、日本举办画展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他以开放自由的创作心态创作出一批有中国传统美术精髓的版画作品,将中国画和版画语言拓展互补,在融汇中西方艺术精华中,淡化画种的语言特征界限,竭力将中国画语言和民族文化情境融入版画语言之中。例如他2007年创作的《黄山莲花峰》和2011年创作的巨幅绝版套色木刻《庐州遗韵》,流畅的流金线刻与唐代青绿山水画以及敦煌壁画所借鉴的明丽色彩相结合,作品雍容风雅,醒人眼目,显示出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张国琳勤奋执著的学习态度使他在多画种创作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他的版画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安徽“新徽派版画”的发展现状和最新成果。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在为张国琳版画作品展在其家乡宁波举办时发来贺信说:张国琳是当下新徽派版画队伍中的优秀代表画家,从他近年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在继承“徽派版画”传统,并在“新徽派版画”的发展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他融会中西艺术精华,将中国画和版画语言互补,所以他的作品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
读张国琳的版画是一种艺术享受,是一席高质量的精神盛宴,犹如一股清泉在心灵深处流淌,犹如咀嚼的一枚橄榄果回味无穷。张国琳是推进安徽版画事业发展的领跑者,是合肥版画艺术活动的学术策划人和辛勤组织者,是当下安徽版画发展征途中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无论是学术水准还是创作实力,都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标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