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皖南,春意正浓,茶香郁郁,处处涌动着盎然生机。
4月18日至21日,由省文联指导,省作协、省网络文艺传播中心、省网络作协联合主办的“江南问茶·长三角网络作家公益助农直播行动”第三季在黄山市徽州区成功举办。
本季“江南问茶”公益活动内容丰富,以“长三角网络作家公益助农直播行动”为主体活动,以“长三角网络作家走徽州”采风创作及“网络文学创作与IP孵化”座谈会等为配套活动。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十多位知名网络作家等,义务助力茶农直播带货,化身“茶工”上春山采茶,走访乡村鲜叶交易市场,进农户问茶农谈收成,参观茶厂了解制茶流程,在古镇古村沉浸式体验徽州文化,并就IP孵化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等座谈交流。
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陈先发,黄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建强与参加公益活动的网络作家等进行了交流,省文联副主席许春樵,黄山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蒋凌将等分别参加或陪同。本次活动由黄山市徽州区委宣传部(徽州区文联)、徽州区岩寺镇政府、杨村乡政府协办。
相约徽州区:激荡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文学力量
19日晚7点,在徽州区杨村乡浮溪人家茶业合作社,一个就地搭建的较为简易的公益助农直播间准时开播。网络作家们分批进入直播间,围绕茶与文学、茶与生活、徽州文化传播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等话题进行分享交流,用文学和文化的温度“泡开”一杯杯佳茗,让浓浓茶香通过直播“飘”向全国。
“茶就是个大IP,有许多故事值得深挖。”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市网络作协会长血红的一番话引发共鸣。出生于安徽六安的网络作家童童,已连续三次参加“江南问茶”公益活动,近年来已创作多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她透露自己还在“写茶”。得知安徽省网络作协理事、阅文集团白金作家囧囧有妖要参加公益直播行动,直播评论区一直有粉丝催促她上线。囧囧有妖直言自己一度想写黄山的茶,打算准备充分时再“下笔”。当晚,几位网络作家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写作这一热点话题。
应邀走进直播间的许春樵与省作协副主席胡竹峰,在分享品茶、写茶经验时,妙语迭出,收获点赞。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黄山市茶业经济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郑建新向作家和网友们介绍了“黄山毛峰”特色及技艺传承情况,徽州区杨村乡浮溪人家茶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中国好人”曹永利,黄山市政协常委、田园徽州董事长、“中国好人”王朋与杨村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徐本方分别就制茶、卖茶、助农等分享了各自体会和工作进展。安徽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省网络作协副秘书长袁海群主持了公益直播。
为办好本季“江南问茶”公益活动,今年3月初,主办方曾专门派人深入黄山市有关县(区)、乡镇进行实地调研,最终确定将活动地点设在徽州区。徽州区是古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徽州区杨村乡是中国名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毛峰”的核心产地之一。令人感佩的是,杨村乡农民曹永利是一位高位截瘫的重度残疾人,但他身残志坚,通过近20年的拼搏,实现了创业梦,成为远近闻名的“轮椅上的茶商”。致富后,他不忘乡邻,发起成立了浮溪人家茶业专业合作社,吸纳了200多户茶农加入,同时积极为乡邻排忧解难,获评“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称号。此外,徽州区培育发展网络文学IP市场氛围渐浓,中国徽州网络文学(影视微短剧)创作小镇已落户徽州,并开展了首届“徽韵有灵犀”微短剧精品创作剧本征集活动。
沉浸式体验:为网文创作积累“徽州文化”素材
参加本季“江南问茶”公益活动的网络作家以90后为主,他们大多是首次走进黄山市徽州区。
人行山水间,如在画中游。此时,漫山遍野的茶树正吐着新芽,忙碌的采茶人穿梭其中。网络作家们纷纷背上竹制的茶篓,登上茶山,在茶垄间躬身“掐嫩取鲜”。“不采不知道,亲身体验才知片片茶叶皆辛苦。”浙江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畲乡网络文学村、景宁网络文学众创空间运营负责人牛凳感慨,自己采了一小会就觉得手指酸疼。上海市网络作协副会长匪迦同样觉得采茶不易,长于创作科技题材网络文学作品的他,期待将来能够实现智能机器人助农采茶、制茶。
拥有近1200年历史的徽州区西溪南村,被称为现实版的“绿野仙踪”。穿行于西溪南村绵延6公里的枫杨林湿地,江苏省网络文学新锐作家、七猫中文网签约五星作家顾天玺说,自己从泰州到徽州虽然路程较远,但不虚此行,不仅自己过度疲劳的眼睛得到了治愈,连心灵、味蕾都得到了“唤醒”,希望将来有机会多来徽州、多拥抱自然。
“从习惯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在徽州见识了好山好水好茶好故事。”安徽网络作家第一神与几位网络作家特别留意古树。杨村乡胡川村的古香榧树群与梅川村的水碓,岩寺镇虹光村的乡风建设,呈坎镇灵山村的水街与农特产品,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驻足于徽州雕刻博物馆之际,网络作家们似乎集体“破防”了,惊叹于徽州雕刻的精湛技艺与古韵之美。中国网络作家村党支部书记、作家王誉蓉表示,徽州雕刻犹如满园繁花,美不胜收,看了以后非常有触动,打算将徽州雕刻等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
活动期间,网络作家等瞻仰了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重温了峥嵘岁月的英雄事迹,进一步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洗礼。
面对面“问答”:如何更好实现双向奔赴
20日下午,一场主题为“网络文学创作与IP孵化”的座谈会,在千年古村灵山举行。本次座谈会被视为一场及时雨,而且有别于以往的是,与会的黄山市委宣传部、徽州区文旅体局等多个部门、单位负责同志,除了介绍当地市情、文旅资源和网文网剧网游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外,更多的是提问、聆听与记录。
现场互动气氛热烈,到会的网络作家则是有问必答。网络作家王誉蓉应询介绍了中国网络作家村建设、运营情况尤其是服务作家的创新做法。据悉,自2017年成立起至今,中国网络作家村从几十个人的“小村落”成长为签约网络作家达300多人的“大家园”,汇聚了一批顶流网络作家。
座谈会上,当地有关负责人在回应网络作家建议时表示,借助于这次“江南问茶”公益活动提供的契机,与置身网络文学创作现场的作家们直接交流,有益于今后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网络文学大咖前来体验、创作与生活。网络作家还分享了各自创作体会和作品转化成果。中国徽州网络文学(影视微短剧)创作小镇创始人及网络文学作品出版方代表、安徽文艺出版社编辑分别介绍了相关情况。
多方面反馈:“江南问茶”渐成“跨界”融合品牌
多位专家和媒体人士受访时表示,以文助农,以茶为媒,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的“江南问茶·长三角网络作家公益助农直播行动”,初步成为探索“跨界”融合、产生“出圈”效应的一项文学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与前两季相比,本季“江南问茶”公益活动更是获得广泛关注与好评。新浪安徽、安徽省作协视频号、“浮溪老曹”抖音直播间等进行了直播,直播全网播放量达260万人。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江南问茶看见文学力量#当徽茶遇上文学#等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62万次,省作协微信视频号首次直播观看人数即达4970余人,说明活动参与度和好评度较高,特别是直播期间,网友不断发表评论,与网络作家们进行互动。
“以网络文学为源头和重要构成的新大众文艺,如何在新时代为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服务,我认为‘江南问茶’这一已初具品牌效应的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作为全程参与本季活动的特邀嘉宾,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安,曾就网络文学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作为这一话题撰文分析。此后,他一直关注这方面的实践案例。对于“江南问茶”公益活动,他认为体现了“上下协力、左右联动”的特色。活动内容丰富多元,参加活动的人员不仅有网络作家,还有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作家,尤其是年轻的网络作家能暂时放下手头繁重的创作任务,真诚投入、参与,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地方政府及茶企、茶农在活动中心向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此外,李安对本次活动传播效果给予了好评。
多位媒体记者认为本季公益活动亮点较多,尤其是“为‘中国好茶’代言,为‘中国好人’带货”这一提法,令人眼前一亮。“特别感谢作家们写茶悟茶,作为一名制茶人,我要用好茶回馈各界,回报广大茶农。”浮溪人家茶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永利表示,这次公益活动让许多网民了解到“黄山毛峰”品质独特,也让浮溪人家茶企“好人制好茶”理念得以更好地传播。
来源:安徽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