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转载

安徽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时间:2024/07/08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中共安徽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不断迈出坚实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安徽贡献。
 
       一、坚持思想引领,切实增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增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一)深刻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强化“一盘棋”思想,以强烈政治担当和高度政治责任感,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二)深刻指明了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落脚点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新的文化使命,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态理论,从文明发展的高度指出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方向,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引领力。我们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三)深刻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文化建设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使命,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四)深刻指明了文化建设的着力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七个着力”,涵盖新时代文化建设各个领域,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极强的现实指导性,进一步指明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着力重点。我们要牢牢把握“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努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二、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
 
       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成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传承复兴地,这是安徽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所在、优势所在,也是自信所在、底气所在。

       (一)起源早,绵延不绝。安徽是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繁昌人字洞、东至华龙洞等重要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化在远古时期就在这里孕育发展;蚌埠双墩、含山凌家滩等新石器文化遗存,点亮了淮河文明、长江文明的曙光。特别是,凌家滩文化是良渚文化的前驱,凌家滩遗址是实证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关键遗址。安徽文化始终与中国历史进程同步,始终与中华文脉延续相一致,是五千多年文明史从未间断的少数省份之一。悠久绵长的安徽文化标注了安徽在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独特地位。

       (二)多元化,开放包容。安徽既是南北交流的大通道、大舞台,也是南北文化的过渡区、融合区,融通四海、博采众长,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特色文化。淮河文化源于淮水,崇尚自然;皖江文化山水浸润,飘逸空灵;徽州文化根于崇山峻岭,凝重厚实,共同构铸了彰显徽风皖韵的地域文化。绚丽多彩的文化在这里交相呼应,使安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的博物馆。尤其是徽州文化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晚清开始向近代转型,文成风、学成派、商成帮、俗成雅,涵盖经、史、哲、医、科、艺等诸多领域,既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历史的典型缩影,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标本。

       (三)重思变,富于创新。创新向来是安徽文化的基因。《淮南子》第一次完整确定二十四节气,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徽商打破重农抑商禁锢,称雄明清商界三百多年,创下了“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商业奇迹,在商界树立了“徽骆驼”的形象,孕育了以敢为人先、吃苦耐劳、贾而好儒、崇尚契约、经世济民等为主要共识的徽商精神,在中国商业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独秀、胡适发新文化之先声,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小岗村“大包干”犹如一声春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新时代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众多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在漫长的文化演进中,江淮大地上一个个创新之举,立时代潮头、引风气之先。

       (四)叫得响,各领风骚。安徽文化流派纷呈,老庄文化对世界哲学发展影响深远,建安文学开一代诗风,程朱理学登上中国哲学史的高峰,盛行明清三百年的桐城文派久负盛名,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徽州文书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文房四宝名闻天下。徽剧是国粹京剧的前身,黄梅戏被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安徽为不同时期中华文明轮番演绎提供了重要舞台。

       (五)名人多,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安徽学风昌盛、名人辈出,文坛才俊、艺苑名家、干吏能臣、富商巨贾数不胜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都产生过领军人物,涌现出了管仲、老子、庄子等一批文化开源大师,曹操、华佗、包拯、朱熹、朱元璋等一批著名的历史人物,近代又涌现出了李鸿章、刘铭传、陈独秀、胡适、邓稼先、杨振宁等一大批名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人,安徽是中国历史人物最多的省份之一。

       (六)基因红,代代相传。安徽是一片红色热土,记载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走出了李克农、洪学智、皮定均等130位开国将军,诞生了红1军、红25军、红28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是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重要发源地,是新四军主要集结地、军部所在地,是华中敌后抗日重要战场和指挥中心,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等重大事件发生地,是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主战场,锻造形成了老区精神、大别山精神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担负文化使命,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当前,安徽发展呈现厚积薄发、动能强劲之势,正处于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高扬思想旗帜和壮大主流舆论、保护文化遗产、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一梁五柱”,着力打造思想引领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文化感召力强、创作生产力强、文化供给力强、综合竞争力强的文化强省。

       (一)坚持以文铸魂,扎实做好理论武装的大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近年来,安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创新举办“举旗帜·送理论”系列宣讲活动,理论宣讲连续四年实现中宣部全部奖项“满堂红”、蝉联总数第一,大型融媒理论节目《理响新时代》获评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理论武装工作不断走深走实走心。我们将实施党的创新理论铸魂工程,开展理论学习提质增效行动,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建立健全集体研讨、专题调研、实地学习、列席旁听、互学共鉴、成果转化等机制,引导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推动理论学习更系统更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能力提升计划,打造高端理论研讨平台、加强学术论坛品牌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型智库等作用,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徽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转化为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学术理论,推动研究阐释更加体系化学理化。实施宣传普及走深走实行动,出台推动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持续开展“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创新开展网络宣讲,推出更多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精髓和伟大情怀的融媒体作品,把党的创新理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浇灌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上,推动宣传普及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二)坚持以文传声,扎实做好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大文章。历史和实践证明,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我们将牢牢把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个中心环节,加强正面宣传,壮大主流舆论,为安徽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树好形象。唱响团结奋斗的主旋律,坚持以强信心为重点,统筹推进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讲清楚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宣传好安徽工作的亮点、变化和成效,全面展示安徽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显著成果,用充沛的好声音激发团结奋斗的正能量。打好舆论引导的主动仗,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处置、快速处置,把“应对舆情”与“解决事情”结合起来,盯紧重大工作、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和敏感节点,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隐患,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建强融合发展的主力军,统筹各级各类媒体资源,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着力打造“安徽视讯”“安徽时评”等新媒体品牌,扎实推进市、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加快形成报、台、网、端、微、屏全媒体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传播格局,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三)坚持以文化人,扎实做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文章。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和给潜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同学的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好人榜”安徽上榜总数连续15年居全国第1,全国道德模范安徽入选总数居全国第1。我们将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上持续用力。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好安徽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特色资源,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安徽地方党史和革命精神研究,深化拓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主题实践,更好凝聚奋进力量。深化向上向善的道德风尚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出台安徽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打造“榜样”“心动安徽”等典型宣传品牌,广泛选树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推动全域全民的精神文明创建,更加突出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导向,更加注重群众满意度的提升,常态化组织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开展居民、家庭、单位、乡风、城市文明提升“五大行动”,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四)坚持以文立信,扎实做好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大文章。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绵延不绝、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安徽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省最大的优势,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安徽拥有不可移动的国保单位文物17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世界文化遗产3个,凌家滩遗址被认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武王墩墓是我国新世纪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掘项目。我们将坚持系统科学保护,推进凌家滩、繁昌人字洞、武王墩墓等重点考古发掘,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凤阳明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谋划建设淮河文化、徽州文化等文化公园、华龙洞考古遗址公园,深入实施“千村万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推动历史文脉保护与老百姓人居环境改善相得益彰。坚持深入挖掘传承,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徽州文书馆藏、黄梅戏曲本典藏等工程,组织编纂《安徽文库》,深入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安庆戏剧、宣城宣纸、亳州中医药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安徽名人、学术、文学、艺术、文物、非遗、建筑等标识体系,提升安徽文化的辨识度和影响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文房四宝、芜湖铁画、中医药等传统技艺创新发展,加强黄梅戏、徽剧等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培育壮大云演艺、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新兴业态,让收藏在馆库里的文物“火起来”、让陈列在江淮大地上的遗产“热起来”、让史书中的名人“活起来”,让人民群众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五)坚持以文兴业,扎实做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生产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江淮文化名家”引育工程,推出了一批重点文艺项目,电视剧《觉醒年代》集齐国内电视剧类三大奖项、文学作品《九章》荣获鲁迅文学奖、纪录片《大黄山》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我们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统筹推进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增效。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突出成高原、起高峰,大力实施重点文艺项目、戏剧创作孵化计划,探索重大文艺创作“揭榜挂帅”机制,完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谋划创作《千年徽州》《桐城一派》《天河壮歌》等文艺作品,努力推出更多彰显徽风皖韵、能够在全国“出圈”的优秀文艺作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突出标准化、均等化,大力实施重点文化标识工程、公共文化空间工程、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突出全链条、强龙头,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倍增工程,做强做优文化企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创IP。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旅游新高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旅游能级提升、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品牌传播、旅游服务升级“六大工程”,加快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六)坚持以文互鉴,扎实做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大文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近年来,安徽省国际传播效能持续提升,外国人讲安徽故事大赛、海外华文媒体安徽行、“美好安徽与世界对话”和“大黄山全球推广”等对外宣传活动,有力彰显了安徽良好对外形象。我们将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大外宣战略,努力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安徽故事,助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把安徽声音“传出去”,拓宽国际传播平台渠道,打造全媒体国际传播矩阵,推动“魅力安徽”“中国安徽之声”“看安徽”等外宣窗口向“一带一路”沿线、RCEP地区和国家延伸,推出更多符合国外受众喜好、社交平台特点的外宣产品,立体展现安徽的绿水青山、人文风情、发展画面和百姓生活。另一方面把国际宾客“请进来”,深入实施“引客入皖”行动,高质量办好美好安徽与世界对话、大黄山全球推广、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等节庆项目,举办一批国际会议、国际论坛、国际赛事等重大活动,吸引四方宾客来皖感受安徽文化魅力。
 
       四、凝聚工作合力,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埋头干,久久为功抓落实。我们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支持、人才支撑,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一)拧紧责任链条。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文化强省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主力军作用,全力推进重大项目、重要政策落地实施,建立检测评估和督导落实机制,确保文化强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发改、财政等部门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做好保障。强化督导检查,把文化强省建设成效纳入省委年度综合考核、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纳入巡视巡察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专项督查,确保文化强省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改革创新。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推动以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为重点的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制定重要岗位领导干部职位管理清单、重大事项管理清单、国有资产管理清单,优化干部管理流程,强化企业自主经营权,指导推动企业完善内控体系,推进合规管理。全面落实支持影视、网络视听、动漫等各项文化发展改革政策,配套完善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市场准入、人才保障、文化项目建设用地等保障性政策。充分发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省文化和数字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加强政、银、企合作,通过股权融资、产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手段,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文化建设。健全文化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合理流动,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营造优良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三)建强人才队伍。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人才队伍。结合省委4.0版人才政策,大力实施“江淮文化名家”引育工程,实施文学创作人才登峰行动、舞台艺术人才固本行动、影视产业人才强基行动、出版传媒人才提质行动、社科研究人才培优行动、新闻舆论人才引航行动,推动建设美术、戏剧、影视、创意设计产业学院,吸引集聚培养更多立场坚定、造诣深厚、影响广泛的文艺名家、领军人才,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扶持更多传承弘扬安徽文化、长期扎根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文化人才。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人才队伍机制,建立宣传文化人才库,依托省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成长进步、创新创业搭建广阔舞台,营造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来源:《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附件: